非遺傳承與研學文旅的活態畫卷
2025-09-10
來源:浙江云野科技有限公司
山東濟南章丘區的明水古城迎來初秋。這座以“百脈泉畔、清照故里”聞名的千年古城,如今已成為非遺文化與研學旅行深度融合的典范。據濟南市文化和旅游局2025年8月發布的數據,明水古城今年累計接待游客量已突破120萬人次,其中研學團隊占比達35%,較2024年同期增長12%。數字背后,是一場以活態非遺為內核的文化實踐。
明水古城的靈魂在于“水”與“文”的交融。百脈泉群終日噴涌,2025年泉水水位監測數據顯示,墨泉、梅花泉等主要泉眼流量穩定在每日3.5萬立方米以上,為古城提供了生生不息的自然背景。而更深層的生命力,則來自扎根于此的非遺文化。
章丘區現有國家級非遺項目3項、省級11項、市級28項。在明水古城,這些非遺并非靜態展示,而是融入日常運營的活態存在。例如,省級非遺“章丘鐵鍋鍛造技藝”的工作坊內,73歲的傳承人馮全永仍每日親自執錘。2025年18月,該工作坊累計接待體驗者超2萬人次,親手參與鍛打體驗的研學學生達8600人。
同樣活躍的還有國家級非遺“章丘梆子”。古城戲臺上,72歲的老藝人王元亮帶領劇團每周演出5場,2025年已演出162場,其中研學專場占比40%。“孩子們不僅看戲,還學畫臉譜、穿戲服、練身段,”王元亮展示著2025年新編的少兒版《瓦崗寨》,“非遺要傳下去,就得讓年輕一代覺得‘好玩’。”
明水古城的研學體系構建于2023年,經過兩年發展,已形成一套標準化課程模塊。2025年,古城與山東省內127所學校簽訂研學合作協議,開發6大主題課程,涵蓋鐵藝、戲曲、造紙、紡織、民俗、飲食等領域。
“一日研學”課程數據頗具說服力,學生上午跟隨非遺傳承人學習技藝,中午品嘗復原的元代膳品,下午參與情景劇演出。2025年暑期,這類課程共開展412場次,參與學生達5.3萬人。
技術賦能讓研學體驗更具深度。AR導覽系統可實時顯示清代古建筑的結構解析,超聲波霧化裝置在泉水區再現“云霧潤蒸”的 historical 景象。2025年新上線的“非遺數字圖譜”收錄了827件非遺項目的工藝細節,學生通過掃碼即可觀看章丘黑陶燒制的全程實錄。截至2025年8月,系統累計掃描量已破200萬次,其中研學學生占比62%。
古城的20處非遺工坊既是生產基地,也是開放式實驗室。在“龍山黑陶”工坊,傳承人劉德功2025年帶領團隊復原了漢代蛋殼陶技藝,燒制出厚度僅0.2毫米的黑陶杯。工坊內的研學區設有小型窯爐,學生可親手制作陶器,2025年18月共燒制學生作品1.2萬件。
紡織工坊內,元代黃道婆紡織機復原件持續運轉。2025年,工坊用傳統工藝復原了明代章丘知縣康迪吉的官服面料,并開發出“古法紡織體驗包”。2025年研學工坊的直接收入達1800萬元,但更重要的是培養了潛在傳承人——已有37名參與研學的學生報考了高校非遺相關專業。
明水古城的運營數據揭示了非遺研學的經濟價值。2025年18月,古城總收入2.3億元,其中非遺相關消費占比58%,研學團隊貢獻收入占比41%。但比數字更重要的是文化保護的可持續性。
專家評價這一模式為“活態傳承的良性循環”。明水古城成功將文化資源轉化為教育資源和經濟資源,形成了‘非遺保護研學體驗產業反哺’的閉環。2025年數據顯示,古城帶動周邊村民就業達1.2萬人,非遺相關從業者較2020年增長300%。
百脈泉水依舊清澈見底,泉水博物館內的實時監測屏顯示:水溫恒定18℃,水質達直接飲用標準。就像這永不枯竭的泉流,明水古城的非遺傳承通過研學文旅找到了活水源頭。
在這里,學生們打鐵的錘聲、唱戲的梆子聲、織布的機杼聲,與泉水的淙淙聲交織成跨越時空的合奏。數據記錄著當下:2025年18月,古城非遺項目傳承人新增11人,研學學生創作非遺作品3.8萬件,非遺相關產品銷售額突破1億元。明水古城證明,當非遺成為可觸摸、可體驗、可傳承的活態文化,千年古城的生命力便如泉涌般永不枯竭。這是一場正在進行時的文化傳承——在2025年的秋天,它正發生于每一個掄起的鐵錘、每一段唱響的梆子戲、每一雙觸摸歷史的小手中。

